【課程資訊】| 【查詢列印】|

科目表查詢
課程計畫查詢
課程概述查詢
各學期開課科目查詢
教室時間查詢
全校課程地圖


學年/學期︰112/2

回上頁 課程計畫列印

輔英科技大學一百零一學年度第一學期課程計畫
Fooyin University Course Syllabus
一、 科目名稱:
(Course Title)
基礎急重症護理學(一)   170088
二、 授課班別:
(Class)
5NS980C班
三、 授課時數: 2 學分(Credits) 2 小時(Hours)
四、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教師
(Instructor's Name)
輔導時間地點(星期/節次/地點)
(Office Hours)
分機
(Extension)
e_mail
張怡娟  星期一/午休/D304-1
星期二/午休/D304-1
星期三/第一節/D304-1(第10-18週)
星期三/第二節/D304-1(第10-18週)
星期五/第三節/D304-1(第1-9週)
星期五/第四節/D304-1(第10-18週)
7057 SV076@fy.edu.tw
羅靜婷t* 星期一/第七節/D207
星期一/第八節/D207
星期三/第五節/D207
星期三/第六節/D207
6141 SV195@fy.edu.tw
翁淑娟t* 星期一/第五節/D304-1(第3,4,6,18週)
星期一/午休/D304-1(第1-4週,第6週.第16,18週)
星期二/第三節/D304-1(第5-8,17-18週)
星期二/第四節/D304-1(第5-8,17-18週)
星期二/第五節/D304-1(第9週)
星期二/第六節/D304-1(第9週)
星期二/午休/D304-1(第3,10-16週)
星期三/第三節/D304-1(第5-16週)
星期三/第四節/D304-1(第7-16週)
星期三/第六節/D304-1(第17週)
星期三/第九節/D304-1(第17週)
星期三/午休/D304-1(第1-2週)
星期四/午休/D304-1(第1-5,12-15週)
星期五/第三節/D304-1(第10-11週)
07-7811151轉6154 NS172@fy.edu.tw
 (*為單元授課教師,非本班負責教師。)

五、 先修科目:
(Prerequisites)
(無)
六、 課程概述:
(Course Description)
先修科目:內外科護理學(一)(二)
急重症護理學課程之設計延續了內外科護理學綜合性評估所得之資料,進而運用護理過程來處理內外科各系統常見之急重症,以期學生在面對病患緊急狀況時,能迅速地給予適當處置,進而挽救病患生命及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七、 課程目標:
(Course Objectives)
1. 能具備常見內外科急重症病患之判斷與處置能力。
2. 能具備內外科急重症單位常見監測及處置之儀器操作及相關病患之照護能力。
3. 能具備對急重症患者、家屬之關懷需求,同理及尊重其感受。
4. 能增加對急重症護理人員的角色壓力與調適之認識,進而增進對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之學習動機,及表示認同護理專業之精神及意義。
八、 授課大綱:
(Syllabus)
時間(班別) 週四5-6節(OA班)
週四7-8節(OB班) 週五3-4節
(0C班) 授課
教師
第1週(9/20、9/21) 課概/急症照護基本概念及品質 翁淑娟
第2週(9/27、9/28) 檢傷分類及大量傷患之處置 翁淑娟
第3週(10/04、10/05) 創傷處理(一) 翁淑娟
第4週(10/11、10/12) 創傷處理(二) 翁淑娟
第5週(10/18、10/19) 創傷影集之分組討論
(先依分組坐好,自備電腦) 翁淑娟
第6週(10/25、10/26) 呼吸困難及呼吸系統系統之急症照護 羅靜婷
第7週(11/01、11/02) 意識不清及神經內科疾患之照護 羅靜婷
第8週(11/08、11/09) 神經外科疾患之照護 羅靜婷
第9週(11/15、11/16) 急症課程統一期中考:範圍為上述授課內容
第10週(11/22、11/23) 重症護理概論 *OA、OB授課教師:黃嫦芳
*OC授課教師: 張怡娟
第11週(11/29、11/30) 重症病患安全與舒適
第12週(12/06、12/07) 血液動力學之監測
第13週(12/13、12/14) 重症單位之感控與營養照護
第14週(12/20、12/21) 重症單位呼吸治療與照護
第15週(12/27、12/28) 基礎心電圖判讀(一)
第16週(1/03、1/04) 基礎心電圖判讀(二)
第17週(1/10、1/11) 重症案例分組討論(含臨床模擬室之參觀體驗)
第18週(1/17、1/18) 重症課程統一期中考:範圍為上述授課內容
九、 教學方法:
(Teaching Methods)
1.講述:以口頭表達,使用PPT輔助教具,講解課程內容,使學生明瞭課程相關內容。課程內容以內外科護理學為基礎,並探討相關臨床護理技能應用,並融合全球視野之觀念。
2.問答:以詢問學生方式,了解學生之學習狀態,並引導學生學習及組織所學習之知識內容,增加批判性思考之能力。
3.(分組)討論:以問題引導方式,使得教師與學生,或學生與學生共同討論,共同想出解決方案,以提升學生溝通表達之能力,並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以利學習。
4.經驗分享:以過去曾經照護過病人之經驗,分享老師於學生或學生分享於課室內所有,以提升專業關懷、倫理素養、及臨床照護技能。
5.案例分析:授課教師依據批判思考融入原則,自擬相關案例內容,提供案例及說明進行方式,以引導學生運用資源收集資料,並與學生各組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發現問題與解決方法。
6.測驗:透過期中考及期末考來了解學生了解學課餘生自我準備程度、相關檢驗及檢查等基礎生物醫學科學知識、一般照護技能、批判性思考之學習狀態。
7.影視:透過相關影視影像之剪輯運用,來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賞析及一般照護技能之學習。
◎停課及補課措施∼
(一)學生個別居家隔離時
一般上課時:居家隔離同學主動連絡授課教師,或自行閱讀老師提供之講義書相關內容講義,並於同學復課後主動找老師或其他修課同學補足其課程進度。
考試時:於請假返校上課後三天居家隔離同學需主動找相關教師,商定補救形式。
(二)全班或全校停課時
一般上課時:授課教師透過校內網路學園提供相關學習指引,並於復課 後瞭解停課期間在家自我學習成效,及視需要行補救教學。
考試時:於請假返校第一次上課時,一起商定補救形式。
十、教材(教科書):
(Teaching Materials)
自編講義.
十一、評值方法:
(Evaluation Methods)
1.筆試 60%(期中考30%及期末考30%)
(評量各項護理概念之基礎生物醫學知識、臨床護理技能應用與批判思考運用)
2.案例分析討論 15%
(評量學生利用圖書與網路相關資源收集資料、討論合作、臨床護理技能、及運用批判思考能力於護理過程之情形)
3.創傷影集之分組討論及報告15% 
(評量學生臨床護理技能、基礎生物醫學科學、關懷技巧、倫理、尊重、生命團隊合作、醫護人員角色之實作情形、及批判思考反思技巧之應用)
4.課室參與 10% 
(評量學生出勤、主動發言、參與課程互動等克盡職守之能力)

上課注意事項:
1.考試之請假皆需依學校考試規定辦理;且於請假返校上課後三天內需與急症授課教師商定補考時間才得以補考,否則一律以零分計算。補考題型可能為問答題。
2.個人平常成績之評定:無故遲到(上課鐘響後再進入者)、早退、缺課、無特殊病況上課中途進出教室、每節趴睡20分以上、手機聲響、上課說話等每次扣0.5分,無故缺課每節扣1分;擔任課程幹部、分組報告者、認真上課者視表現情況加分。
3.第四週上課即需固定座位並填寫座位表及聯絡電話(每橫排至多坐12名),日後除特殊要求外,每次上課皆需按照座位表就坐以利點名、施打平時成績及緊急聯絡。旁聽者同學請盡量坐後面,並填寫座位表(須標示旁聽),且上課不得遲到早退以免影響修課同學之權益。
4.分組之教學或測驗活動,需按規定進行分組,當次未出席活動之病公假/準假之事假同學,團體成績為同組組員分數之50%(若有個人成績之部份則視情況由相關教師決定補救方式或不計分),無故缺曠課或事前未准假之事假則為零分。進行前請先複習課程相關內容以更有能力執行。
5.每班各推選一位班長及副班長,負責相關課務、及教俱具準備等。
6.嚴禁在教室內飲食及製造垃圾。
7.嚴禁未經單元授課教師同意之錄音錄影。
8.請同學共同遵守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教科書(教材),違者本課程不予評分。
十二、參考書目:
(References)
尹彙文(2004)•血液動力學之監測•急重症護理訓練基礎課程講義•台北:中華民國急重症護理學會。
方楸淑、王瑞霞(2007).外科加護病房病患睡民品質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實證護理,3(1),54-63。
方楸淑、顏慧芳、侯清正(2005)•腹內壓測量在重症病患的應用•慈濟護理雜誌,4(1),28-31。
王美文、黃珊、林佑樺(2006)•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倫理困境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華民國重症醫學雜誌,8(1),12-23。
王淑惠(2009).成人加護病房疾病嚴重度分數系統.台灣重症照護醫學雜誌,10,176-189。
王義明、黃煜為、林姿伶、陳思穎(2009).重症病患的營養支持.台灣重症照護醫學雜誌,10,229-241。
何昭中、林梅香、黃人珍(2001).重症護理學.台北:偉華。
吳少玲、郭斐如、明勇(2007)•重症單位急性混亂患者之評估與護理•護理雜誌,52(5),33-39。
吳品萱、潘雪幸、符芳蕙、張秉宜、吳清平(2007)•內科重症病人疾病嚴重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華民國重症醫學雜誌,8(3),95-106。
李建賢等(2001).急救手冊.台北:金名。
李瑜弘(2005)•血液動力學監測•於蔡秀鸞總校閱,重症護理學(4-1~4-40頁)•台北:永大。
周蘭娣、林孟志(1999)•組織氧合的評估•內科新知,2(3),27-36。
林佳蓉、陳瑛瑛(2010).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與防治策略.護理雜誌,57(3),
93-98。
林秀珍、石惠美、蘇淑芳、陳美玉、陳玉麗(2004).探討某醫院急重症單位護理
人員之洗手觀念及行為.長庚護理,15(3),271-281。
林劭、吳敏髣、郭碧慧(2005)•提昇護理人員對臨床監視系統警訊處理之速度•護理雜誌,52(5),33-39。
林宴如、陳玉如、葉玲岑、李靜怡、王秀媛(2011).早期腸道營養對內科重症
老人預後之探討。台灣重症照護醫學雜誌,12,1-8。
林盈秀、張榮珍、張慈惠、羅美芳(2009).經口氣管內管瘤至病人口腔護理方式與步驟之觀察研究.護理雜誌,56(6),27-36。
林貴滿(2004).實用急症護理學.台北:華杏。
怡懋、蘇米、彭台珠、徐邦治、楊福麟、李茹萍(2010).失血性休克下輸液復甦療法的應用與護理.護理雜誌,57(1),17-21。
邱豔芬(2000).從腦灌流壓與腦組織的存活談頭部外傷病人的護理.護理雜誌,47(3),59-64。
邱豔芬、盧淑芬、葉美欣、陳季涵(2009).纈草精油穴位按摩對重症病人睡眠
成效探討.榮總護理,26(3),282-290。
胡勝川、高偉峰、顏鴻章、張新、楊久滕、黃彥達(2006) .ACLS精華第三版.台北:金名。
胡勝川、黃彥達(2005).急診醫學醫療手冊(二版).台北:金名。
范文林、陳志慶、高忠漢(2002)• Swan – Ganz 血流監測導管臨床應用之反面意見•中華民國重症醫學雜誌,4(4),271-278。
范君瑜(2000)•血液動力學監測•於廖張京棣總校閱,重症護理概論 (二版,29-70頁)•台北:永大。
徐盈真、林妍雯、張瓊櫻(2010).照顧ㄧ位接受體外循環維生系統治療之照護經
驗.高雄護理雜誌,27(1),84-95。
翁敏雪(2007).重症病人的營養照護。長庚護理,18(3),365-371。
張金堅、林芳郁(1999).創傷急救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張效煌(2006) •葉克膜(ECMO)的介紹•臨床醫學,58(1),11-17。
張惠如、邱月秋、高本蓉、李玉秀(2009).提升病患成功脫離呼吸器之專案改善.長庚護理,20(4),471-484。
張嘉蘋、張瑩如、周傳姜(2010).界定醫學中心內外科病房之重症情境:以德爾菲預測法探討.醫護科技期刊,12(2),109-119。
陳文鍾等(2002).急診119.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陳秋江、朱樹勳(2002).外科急診.台北:橘井。
陳隆景、江志桓(2002)•肺動脈導管之臨床應用•臨床醫學,49(6),391-396。
葉宜珍、張文靜、康春梅、尹文琪(2011).以品質突破系列模式降低非計畫性氣
管內管滑脫率.健康管理學刊,9(1),43-55。
葉春長、何善台(1999).肺動脈導管和混合靜脈血監測之臨床正確應用.國防醫學,28(1),23-28。
黃國巡、侯清正、陳蕙茹、鄭澄寰、戰臨茜、徐世寧、林作舟、廖文進(2009).外科加護中心照顧病人之實務經驗.台灣重症照護醫學雜誌,10,190-203。
廖訓禎等(2000).高級心臟救命術.台北:長庚紀念醫院醫學教育委員會。
歐羽珊、陳淑媚、袁玉萍(2011).一位心因性休克合併使用主動脈內氣球幫浦病人之加護經驗.源遠護理,5(2),63-71。
劉麗美等(2005).急診護理學.台北:啟英。
蔡青青(2007)•血液動力學監測與判讀•於蔡青青、劉傳捷等合著,重症醫學與護理(三版,320-381頁)•台北:高立。
蔡維謀總校閱(2010).2010年美國心臟協會CPR與ECC準則提要.台北:台灣急
診醫學會。
鄭真佳、趙恩伶、郭姿妙、魏麗香、黃煜為、王義明、陳思穎(2011).外科加
護病房重症病患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分析.台灣重症照護醫學雜誌,12,45-54。
賴怡樺、施富金(2009).成功脫離呼吸器之影響因素與護理.榮總護理,26(4),
382-387。
盧淑芬、陳季涵、尚婉明、周幸生(2012).重症病人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預防
與照護.護理雜誌,59(4),5-11。
繆珣等(2007).急症護理學.台北:永大。
謝為忠、盧崇正、彭瑞鵬(1995).雙相氣道正壓機械換氣輔助.胸腔醫學,10(1),40-44。
鍾明惠、顧乃平、葉千嘉、蕭慎華(2000).加護中心護理人員對於二種血壓測量法操作正確性及相關因素探討.護理雜誌,47(2),43-52。
韓晶彥、何昭中、蕭冰如、黃人珍、陳迺葒、黃靜微、陸振芳(2002).急症護理.台北:文京。
韓晶彥等(2007)•急症護理•台北:新文京。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Learn and Live(2006).Highlights of the 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urrents in 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Care, 16(4),1-28.
Chao, A., Huang, C. L. & Chou, N. K. (2000). Hemodynamic mpnitoring in intensive care unit. Taiwan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4), 363-371.
Crocker,C.&Timmons, S.(2009).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critical care nursing.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J ADV NURS),65(1): 52-61.
Editorial Board.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Circulation 2010;122;S639
Gregory(2005).Cardiac nursing. Using the 12-lead ECG to assess acute coronary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14(21): 1135-40.
Jahrsdoerfer, M.,Giuliano, K.& Stephens, D.(2005). Clinical usefulness of the EASI 12-lead continuous electrocardiographic monitoring system. Critical Care Nurse, 25(5): 28-30, 32-8.
Jordan,K.S.(2000).Emergency nursing core curriculum . W.B.:Saunders.
McAvoy,J.(2004).Case studies of ST-segment elevation before and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RIT CARE NURSE ,24(6):32-39.
Newberry ,L.(1998).Emergency nursing principles and pratice. Boston:Mosby.nurse, 11(4), 20-26.
Pelter, M.M. & Carey, M.G.(2008).ECG puzzler. Multilead monitoring. 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AM J CRIT CARE),17(4): 381-2.
Pinsky, M. R. (2002). Functional hemodynamic monitoring.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8(4),386-388.
Price A M.(2001) Nurse-led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here’s the evidence?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17(3):167-176.
Sheehy,S.B.,& Lenehan,G.P.(1999).Manual of emergency care . Boston:Mosby.
Susan B.S.(1999). Manual of Emergency Care . (4th Ed.) St. Louis: Mosby.
Pinsky, M. R. (2002). Functional hemodynamic monitoring.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8(4),386-388.
Price A M.(2001) Nurse-led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here’s the evidence?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17(3):167-176.
Rice, V. (1991). Shock, a clinical syndrome: An update. Critical care
Sheehy,S.B.,& Lenehan,G.P.(1999).Manual of emergency care . Boston:Mosby.
Susan B.S.(1999). Manual of Emergency Care . (4th Ed.) St. Louis: Mosby.
【本項資料請列入授課過程之主要參考資料,以供學生參考】
【護理學院開課課程請以APA 最新版本格式書寫】
十三、授課語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主要授課語言:國語  次要授課語言:國語
十四、教學型態:
(Course Instruction Type)
課堂教學+小組討論
請師生遵守智慧財產權,使用正版教科書,不得不法影印。
2024年3月28日列印